超八成大学生关注全国两会 Z世代期待两会议案提案为青年发展赋能



发布日期:2021-03-12 来源:中国共青团网 浏览次数: 作者:团委



  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随着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陆续公开,可以发现青年议题占比颇重。教育、就业、婚恋等与青年发展息息相关的提案,受到Z世代的高度关注。

  今年6月,就读于教育学专业的康玉菲即将完成自己的研究生学业,完成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转变。“就业政策”是康玉菲最关注的两会议题。“现在各个城市关于人才引进的政策不少,我比较期待就业相关的扶持措施得到更好的落实。”

  正在清华大学攻读环境学博士学位的张龄月希望通过支持青年科研人员独立研究项目申请,来充分调动科研工作者的积极自主性。“年轻科研工作者创造力和活跃度很高,在这个阶段可以予以他们更多机会。”

  近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名近1500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80.42%的大学生表示关注全国两会,其中,13.90%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关注两会,30.99%的大学生比较关注,35.53%的大学生表示一般关注。

  就业、学业议题仍为高频词

  青年期待新政策为发展赋能

  就业和教育仍是受访青年期待度最高的两会议题。人社部部长张纪南介绍,今年高校毕业生909万人,达到新高。“就业将延续总体平稳的态势。但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复杂,面临诸多挑战。”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就业(80.99%),研究生、专升本扩招(63.97%),奖学与助学(51.28%)是大学生最关注的3个议题。在学业领域中,76.74%被调查者希望学校、青年相关组织提供更优质、含金量高的实践机会,56.81%期待学科课程设置更贴近业界潮流。

  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的毕天飞希望学校课程能与业界结合得更为紧密。刚进入景观设计行业实习时,毕天飞觉得有些吃力。“很多本科毕业便就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大学期间课业压力大,接触真正的工作机会很少,而课上学的很多内容相对理想化、理论化,有些很难在实际中落地,学生需要学习怎样把学到的知识落地成具体的成果,这就需要学校教育的实践性更强一些,和实际应用结合更紧密。”

  康玉菲期待更多就业扶持政策。决定到新一线城市求职的康玉菲认为,年轻人不能被外在因素限制,要有敢拼敢闯的勇气,但在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却也让她的求职路增添了一层无形的压力。“非常期待政府为应届生出台相关政策,尤其是在住房、租房方面的保障。”

  “博士后也为就业犯愁”,是许多人想不到的。张龄月就曾接触过一些博士后,他们科研进展不顺利,想到高校就业、继续开展科研工作的难度较大。但要找工作时,博士后没有应届毕业生身份,年龄一般又比较大,到一些企业找工作也成了难题。张龄月觉得博士后如果可以以应届生的身份进入求职市场,对解决这类博士后的就业尴尬会有很大帮助。

  今年两会期间,团中央委托共青团、青联界别全国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了两份相关提案,为青年就业发声。提案中建议,扩大选拔录用招聘范围,落实相关扶持政策,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就业。

  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心禹和延安大学的张震第一时间关注了相关提案。他们都希望国家层面可以重视“就业歧视”问题。王心禹认为有相当于一部分本科生都面临着自己的就业规划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的问题。岗位录用范围的限制,给计划跨专业就业的学生带去很多困扰。对此,张震希望在选拔录用的过程中,可以设置专业素养标准,并以技能和专业基础来综合考量,并给出一个透明的参考标准。

  就读于河南科技大学的邢俊阳也期待未来可以更加重视农村发展所需的新型岗位,在高校专业设置的部署上,多考虑农业发展现状和农业人才需要,为农村发展所需的新型岗位培养人才。“以往年轻人都喜欢往城里跑,所以不愿意选择农学,但现在,农村也有很多机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是年轻人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

  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提案备受关注

  Z世代愿为二〇三五蓝图添彩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是“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之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创新”出现43次,创新发展和科技创新成为重头戏。青年群体同样对科研领域发展表示了关切与期待。调查显示,58.87%的被调查者希望加强科研人才的重点培养,58.37%期待拥有更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科研项目开发的参与机会。

  以生活垃圾处理为研究方向的张龄月希望建设更完善的实验仪器共享平台。“目前高校之间共享实验仪器的几率不高,各个学校官网很少有可用仪器信息,所以科研人员在非工作地时寻找实验仪器非常难。”根据她的经验,不少学校拥有一些利用率低的闲置仪器,这些设备则非常适合利用共享的方式提高使用率,为其他地方的科研人员提供便利,也降低一些研究成本。

  中国矿业大学的康玉菲期待更多高校能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跟随导师开展科研项目。“我觉得学校应该加强本科生和专业教师的联系,不要让有意从事科研工作的大学生浪费了本科期间的宝贵时间。”

  作为“十四五”蓝图中同样浓墨重彩的一笔,“乡村振兴”议题也受到了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在相关议题中,60.85%的被调查者期待农村基础教育水平的提升,56.74%关注乡村振兴所需人才引进政策。

  邢俊阳希望在多开设农业发展所需专业、扶持产学研结合项目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在他看来,目前农村非常需要能将产学研结合的人才。“我们学校的侯文邦老师团队研究脱毒薯苗,把改良的红薯推广到农村种植,老乡们秋天收了红薯,还可以销售给他们的公司。既给农民提供了良种,又帮作物找到了销路,这样的工作对农村特别有意义。”

  邢俊阳认为生态农业、农业旅游是乡村发展中需要大力扶持的。“洛阳嵩县黄庄乡有一个‘手绘小镇’,村干部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把村子打造成了写生基地,每年都有很多艺术爱好者来这里写生。”他希望国家鼓励农民种植经济作物,包括经济价值高、观赏性强的作物,与生态农业结合,带来更多经济收益。

  去年从大学毕业的邹荣考取基层选调生,开启了他5年的基层服务期。邹荣怀抱着对乡村发展前景的期待来到乡镇工作,但面对陌生的环境及文化生活匮乏的现状,他还是不免有些心理落差。他表示,每年新入职的选调生分散在各地,每个村镇最多也就一两个年轻人,很难交到同龄朋友。

  “希望镇政府或者各个区、县能多组织一些培训和交流。”邹荣希望刚到基层工作岗位上的年轻人可以互相探讨工作经验,在交流感情的过程中,对工作的归属感也会更深。“另外我还希望,我们这些在基层工作的新人能得到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他希望有针对在基层就业的青年的职业规划指导,让自己的工作和很多高效发展的企业一样,有方向、有效率,能实现个人的快速成长,能做出有价值的工作。

  婚恋、媒介素养话题引发热议

  大学生积极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与往年相比,婚恋及心理健康议题引发更多关注。数据显示,60.07%的被调查者期待专业心理疏导课程的建立,55.04%希望拥有更加专业的校园心理咨询中心。

  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康玉菲十分关注相关提案。作为学校的兼职辅导员,她处理过不少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康玉菲建议高校设置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机制。“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遇到心理问题时应该如何处理,并同时进行预防、干预。”

  因为心理疾病入院的李田每天都需要接受10分钟左右的物理治疗,辅以个人情绪疏导、团体治疗、专业心理课等。曾因积极、乐观给人留下“正能量”印象的她面对自己生病这件事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抵触心理。但接受自己的病情后,她意识到不仅是自己,身边太多人对心理疾病缺乏清晰的认知。

  “在和病友的沟通中,我了解到,因为心理疾病导致的生理反应远比我们想象的严重。”如何让全社会更加重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是她最关注的两会议题。

  李田认为,当前大众缺乏对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正确认知。作为心理疾病的“遭遇者”,李田希望国家、政府层面可以将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纳入医保范畴,减少病人治疗的后顾之忧。与此同时,媒体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揭开心理疾病的神秘面纱,让大众不再谈“心理疾病”色变。与青年联系最为紧密的高校则应完善心理健康医疗资源配置,同时加强专业心理课程设置,保证学生在校内心理咨询渠道通畅。

  康玉菲同样认为高校应将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相关课程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单设置一门课程就够了,而是要真正发挥心理课堂应有的作用,结合实际满足学生心理方面的需求。”

  除了就业政策与心理健康教育之外,康玉菲表示自己十分关注和恋爱结婚相关的提案。中青校媒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婚恋话题的关注则主要集中在加强大学生正确婚恋观引导(68.44%),提升青年对幸福婚姻的信心(57.16%),降低婚育成本、给小家庭“减负”(48.72%)三个方面。

  “我觉得应该在大学开设恋爱教育课程。”康玉菲提到,“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惑,也容易出现一些不合理、不合适的处理方法。”在她看来,进入大学校园后,恋爱是不少大学生跃跃欲试的“必修课”,但是当恋爱过程中遇到观念冲突、情感问题时,却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如何正确对待,“这个时候恋爱课就显得十分必要。”

  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王纪璇表示,受到地域、房价、家庭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青年人的婚恋成本较高。“我认为,对于背负住房贷款且婚后有新生儿降生的新婚夫妻,可以给予一部分贷款的补贴与减免。这在降低婚恋成本的同时,也有可能提升生育率。”福建师范大学的郭子祥同样希望国家层面可以给予房市管控,同时倾注更多公益性的教育资源。让一些青年人不再“谈婚色变”,婚恋的关联词不再是“压力”与“抗拒”,而是满满的幸福与期待。